“匈奴”之名,最早见于《逸周书》、《山海经》等先秦典籍,但异名颇多。司马迁著《史记?匈奴列传》,详细追述了匈奴族早期的历史,始定名为匈奴。从此,这个居于我国北部边境、强悍善战的游牧民族就以“匈奴”之名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之上。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二万征伐叛将韩王信,前锋进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时,被冒顿单于率精兵四十万围困于白登山(平城东北)。虽然军中猛将谋士如云,“马上天子”久经沙场,此时却是一筹莫展,被困于冰天雪地之中达七日之久,方得侥幸解围。平城之战是汉匈正式交锋的第一战,竟以如此惨败的结局而告终,这恐怕是汉高祖出师时始料所不及的。平城失利的阴影曾长期困扰着汉廷君臣,一时间谈匈奴而色变,不得不在匈奴铁骑的威胁之下委屈求全,实行“和亲”之策以换取边境的安宁。雪平城之耻,成为汉高祖的继承者们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无数将士为之浴血奋战,埋骨于大漠,长眠于翰海。经历三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汉匈于大漠的角逐争雄,终于以金微山之战为标志而画上了一个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