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奇书网 > 青砖下的秘密:灵泉守护者 > 第262章 账目审计

第262章 账目审计

    县审计局的二次检查来得比预期更早。当王科长带着两名审计员再次踏入纺织厂时,沈承光正在车间指导工人用灵泉草编织“仿古包装”——这是应对外贸订单的新伪装,草绳内部藏着灵泉矿石碎片,能屏蔽运输途中的能量检测。他抬头看见审计车,指尖的灵泉检测笔显示对方携带了更精密的设备:便携式光谱分析仪和数据恢复工具。


    “承光,”沈默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按‘双账本’计划,你带审计组去看‘公开账’,我和你爷爷应付‘历史账’。”她的语调平静,却在袖口处露出灵泉草手环——这是启动应急程序的暗号。


    审计组首先要求查看电子账。沈承玉在机房假意调试服务器,实则用灵泉雾气干扰硬盘磁头,当小吴插入数据恢复设备时,屏幕上跳出“硬盘物理损坏”的提示。“昨天刚坏的,”她抱歉地笑,“正在联系厂家维修。”


    王科长皱眉:“那就看纸质账,从建厂初期开始。”


    沈默轩坐在会议室,面前摆着三个铁皮箱,箱盖上的铜锁刻着“机密”二字。“王科长,”老人咳嗽两声,沈明辉及时递上灵泉润喉糖,“这些是1960年代的老账,按规定该进档案馆了,要不是你们来,我都舍不得拿出来。”


    第一箱打开,泛黄的纸上记录着“第三生产队副业组”的收支,收入项是“野菜腌制收入”“木器加工收益”,支出项详细到“赵铁柱家借粮十斤”。小吴翻到某页:“沈厂长,1962年的‘灵泉村集体分红’是什么?”


    “哦,”沈默兰接过话头,“那是我们老家的小名,当年用后山野菜腌制成‘灵泉菜’,换了粮票分给社员,大家就把后山叫‘灵泉村’。”她适时展示一张泛白的照片,背景是模糊的后山,人群中年轻的沈默轩抱着陶罐,“您看,这是当时的‘分红大会’。”


    审计员们凑近照片,灵泉雾气处理过的相纸让图像细节模糊,只能看到“灵泉菜”的字样。陈建国适时端来茶水,茶杯是用灵泉松木雕刻的,表面的年轮图案实则是空间坐标的伪装。“尝尝我们的‘灵泉茶’,”他笑道,“后山采的野茶,提神。”


    第二箱账本记录着改革开放初期的“红星家庭养殖场”账务。沈明辉指着“猪肉特供”条目:“当时县招待所指定我们供应猪肉,每笔记录都有所长签字。”签名用灵泉墨水书写,遇水会显现出“机密勿查”的警告,却在普通光线下显得模糊不清。


    小吴忽然指着“木材厂技术支援”条目:“这里提到‘灵泉松木’,是什么品种?”


    空气瞬间凝固。沈默轩看向陈建国,后者正用刻刀在会议室桌上雕刻“镇宅符”——这是用灵泉松木制作的干扰器,能扭曲电子设备的检测结果。“一种西山土产的松木,”沈明辉答道,“纹路漂亮,适合做家具,现在已经绝种了。”


    第三箱是合资企业时期的账务。沈默轩亲自翻开账本,指着“技术服务费”栏目:“这些是付给‘西山匠人’的传艺费,陈立行的公司想学我们的织锦工艺,可惜他们没那个耐心。”账目中夹杂着伪造的“匠人收据”,收款人签名是沈家子弟的化名,如“周木生”“吴石匠”等。


    审计持续到黄昏,王科长揉着眼睛站起来:“沈老爷子,你们的账……太‘原生态’了,很多条目得找专家解读。”


    “都是些老黄历,”沈默轩笑道,示意沈承光端来灵泉蜜饯,“现在年轻人看不懂,我们老头子却记得清。王科长要是需要‘翻译’,随时叫我。”蜜饯中的灵泉成分让审计员们放松警惕,小吴甚至把账本上的“灵泉”误记为“邻村名”。


    当晚的家族会议上,沈默轩看着监控里的审计局大楼,对沈承光说:“知道为什么用‘原生态’账本吗?因为越原始的东西,越难用现代技术验证。就像你太爷爷当年用算盘记账,反而成了最好的防火墙。”


    “爷爷是说,”沈承光若有所思,“秘密的保质期,藏在时代的褶皱里?”


    “聪明,”沈默兰赞许,“当年你父亲用手工记账应付公社查账,现在我们用老账本应付审计,本质是一样的——让秘密与时代同步老化。”


    陈建国忽然开口:“当年我在木材厂伪造‘雷击木’,现在给审计员端灵泉茶,伪装的形式在变,核心都是‘用已知解释未知’。”


    沈明辉点头:“就像灵泉松木,在六十年代是‘辟邪木’,在八十年代是‘复古材料’,现在成了‘绝种木材’,每个时代都有对应的解释。”


    沈默轩看着眼前的晚辈们,想起大饥荒年代兄妹几人在地下室分食灵泉红薯的场景。那时的沈家如同脆弱的幼苗,如今已能在审计风暴中从容应对。“记住,”他敲了敲账本,“每一笔假账都是真历史,每一次伪装都是真生活。秘密不是负担,是我们与时代共舞的脚步。”


    三天后,审计报告公示。沈承光在县审计局门口接过文件,“账务合规”的字样下,附注栏写着“部分历史账目因资料原始,难以追溯”。他知道,这是沈默轩用“老匠人”的身份和灵泉草的香气编织的保护网,让秘密在“时代局限性”中存活。


    回到地下室,沈承光将审计报告存入灵泉加密柜,柜中还存放着沈默轩的入党申请书、沈明辉的“先进工作者”证书、陈建国的退伍军人证——每一份证件都是伪装的一部分,共同构成沈家的“公开历史”。


    “承光,”沈默轩递来一本《公社往事》,书中夹着张泛黄的工分表,“下阶段的考验,是让秘密融入‘正史’。这本书将捐赠给县图书馆,工分表上的‘灵泉菜’会成为‘地方特色食品’的研究资料。”


    少年翻开书页,工分表上的“沈默轩”签名旁,赫然盖着“灵泉村副业组”的红章——那是用灵泉树脂特制的印泥,历经岁月依然鲜艳。他忽然明白,沈家的秘密早已不是单纯的隐藏,而是成为地方历史的一部分,在研究者的笔下变成“民俗”“工艺”“时代记忆”。


    深夜,沈承光站在空间的灵泉边,将审计相关的假账灰烬撒入水中。灵泉泛起涟漪,倒映出审计员们翻看账本的画面,以及沈默轩年轻时在公社大会上作检讨的场景。他摸出玉佩,吊坠上的纹路与账本上的“灵泉”二字隐隐呼应,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


    “老祖宗,”他对着灵泉低语,“我们用三代人的时间,把秘密写成了历史。下一个考验,又会是什么呢?”


    灵泉无声流淌,水面的涟漪渐渐平息,仿佛在回答:秘密的终极考验,从来不是躲避,而是传承。当沈家的每一代人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织就新的伪装,秘密便如同灵泉,永远清澈,永远生生不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甲申天变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奉打更人 记忆曝光:我被直播审判,全华夏泪崩了 牧者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