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奇书网 > 神域外传之穿越三国时期 > 盛世合集(2)

盛世合集(2)

    第106章 盛世合集(2)


    大中之治,是指唐朝的唐宣宗李忱(第十六位皇帝)在位时期的治世。


    唐宣宗即帝位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因此,唐宣宗被认为是和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的缔造者(汉文帝、汉景帝与唐太宗)一样的明君。


    中文名


    大中之治


    朝代


    唐朝


    相关人物


    唐宣宗李忱、魏谟


    类型


    政策


    举措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


    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


    后又支持佛教发展,来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


    在政治上,他努力效仿唐太宗,以“治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1]。


    在经济上,宣宗一反武宗灭佛的争议,重新支持佛教发展,恢复佛教势力。


    会昌年间,薛元赏一度控制住神策军。大中时期,薛元赏随李党失势被贬,宦官对神策军又取得控制权。


    在位期间,唐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


    对外唐宣宗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


    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主要影响


    “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


    使得大唐国势复振。


    评价


    因此,对于宣宗在位前期,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


    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唐鉴》


    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旧唐书》宣宗本纪


    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资治通鉴》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资治通鉴》[1]


    宣宗自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慑气。繇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馀年间颂声载路,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过是也。——《册府元龟》


    由于宣宗在位时的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大中之治比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将唐宣宗比作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一样的明君。


    过失


    但是,大中十一年之后,宣宗开始疏于政事,沉溺于长生术,“颇好神仙”。


    宦官权势又呈复兴之势,甚至还从东南财赋之地攫取大量的经济特权。


    大中十二年以来,南方军乱不断,容管、岭南、湖南、江西、宣歙、武宁等藩镇相继爆发军士逐帅事件。大中十三年,武宁(徐州)节度使康季荣因不恤士卒,被士卒所逐。


    大中十三年,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更在浙东爆发,当时距唐懿宗继位还不到半年。


    很大的原因是宣宗纵容地方大员贪污腐败,例如荆南节度使杨汉公大中中期以贪鄙而征入朝廷,宣宗授其同州刺史。各地藩镇竞相仿效,纷纷向宦官行贿,终于导致兵变发生。


    《新唐书》说,“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


    清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论“小说载宣宗之政,琅琅乎其言之,皆治象也,温公亟取之登之于策,若有余美焉。自知治者观之,则皆亡国之符也。”其评价与《资治通鉴》的大力歌颂,简直有天壤之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甲申天变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奉打更人 记忆曝光:我被直播审判,全华夏泪崩了 牧者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