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奇书网 > 明空心语 > 第24章 道家智慧:致虚极,守静笃

第24章 道家智慧:致虚极,守静笃

    b、“致虚极,守静笃”


    可以说,“虚极静笃”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观修训练方法与窍诀。


    关于“虚极静笃”,《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里不打算详细解读,因为在《心观道德经》系列文章中,已经详细地解读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这里仅对“虚极静笃”的核心内涵进行阐释。


    所谓虚极静笃,就是虚到无可再虚,静到无可再静。


    虚和静,指的都是心的状态。虚,是指,心如虚空,毫无一丝染着之物,比如思想、观念、念头、情绪等。所有这些全都被虚去、空掉了。


    静,是指,静如止水,没有丝毫的妄动。


    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这一状态渐渐实现的过程,是在清晰、清楚、清明的观照下进行的。


    致虚极的致,守静笃的守,皆是一种“修”,即调整,时刻观照自己心的状态,对自己心的状态清清楚楚地知道处在什么状态,然后以虚极静笃为目标进行调整。


    这就是“虚极静笃”的第一层含义,即调心的方法、窍诀和过程。


    第二层含义,是指经过精微细致的调心之后,内心达到了一种“虚极静笃”的状态,注意,对于这种状态,同样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因此【观照】始终都在。


    而真正的目的,则是在此“虚极静笃”的状态下,深入观照和体悟自己心的真相,而这种真相就藏在“虚极静笃的观照”之中。


    首先是虚极:这时,已经是虚到了极点——虚无可虚,即所有的一切都被虚掉了、空掉了。这时,生命之本体的真相也赤裸显现出来——其仍然是一种“虚”——即没有实体、没有实质,想要找到一种实体性、实质性的存在,根本了不可得。


    然后是静笃:这时,也已经静到了极点——静无可静,即已经进入了【定静】——本体之静。所以,生命本体之真相的另一面也赤裸地显现了出来——定静。即本自无动无摇的寂静。


    那么这就是生命真相的全部了吗?非也。


    不要忘了清明的【观照】一直都在。


    注意,在这种“虚极静笃”的状态中,【观照】本身也是“虚极静笃”的。所谓的观照,就是这“虚极静笃”的心在观照着“虚极静笃”的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观修中,各种概念是需要放在一边的,比如【心】,比如【道】,等等。


    这时,是完全一体化的状态——虚极静笃的观照。然后,就再也没有其他了。


    注意,这时,【虚极静笃的观照】对于【自身】会产生一种【觉悟】,这种【觉悟】就像是突然点亮了一盏灯——黑暗变成了光明。


    【虚极静笃的观照】,在对自身的自观、自照中,突然意识到,【自己】就是【光明】,而且是【超越一切】的【光明】。


    这种光明具有三个特点:虚、静、明。


    虚:没有实体、没有实质、犹如虚空。


    静:宁静、寂静、定静、本静、恒静。


    明:灵明、清明、光明。


    其中,虚和静可以进一步以【空】来表述。【空】同时涵括了虚和静。


    因此,这种光明的特点就可以用【空明】或【明空】来表示。


    这是生命最深的真相——空而明,明而空。


    那么“世界”呢?


    奇妙的是,当生命处在虚极静笃的明空状态中去观照世界的时候,所看到的世界同样是【明而空,空而明】的。


    一切现象都鲜明地显现着,同时一切现象亦没有真实不变的实体、实质,皆如镜花水月,明现而空寂,空寂而明现。


    这时,对于【世界是心的倒影】就会有一种更深的体悟——


    当【心】是【空而明,明而空】时,【世界】也是【明而空,空而明】的。


    心,即是视角,世界,即是视界。视界映现在视角之中,同时,视角超越于视界之上。


    而此时,它们都融入到了一种【光明】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光明】的,所有的【黑暗】【无明】都只是一种【幻象】【错觉】【迷惑】而已。


    当然,此【光明】之名字也只是一个假名。所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唯有无言静默,静默无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甲申天变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奉打更人 记忆曝光:我被直播审判,全华夏泪崩了 牧者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