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承雨蹲在纺织厂实验室的窗台边,看着省轻工业局的检测车驶入厂区。她摸出藏在袖口的微型对讲机,压低声音:“爸爸,检测组到了,带头的是上次来过的张科长。”
“收到,”沈明辉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带着背景里木材厂的锯木声,“按计划启动‘棉絮计划’,让志志把备用样本搬到检测室。”
女孩点头,转身时故意让校服袖口蹭到实验台,留下少量灵泉棉絮——这是为了混淆检测样本的来源,让结果显示为“环境残留”。她看着沈承志抱着样本箱走进来,箱子表面的木纹与纺织厂的旧家具一致,实则是用空间松木制成,能屏蔽电磁检测。
“张科长,”沈默兰穿着工装迎接,袖口别着“工农牌”毛巾的小样,“辛苦您亲自来检测,我们厂的毛巾全靠您上次指导才改进了织纹。”
张科长笑着摆手:“是你们悟性高。这次检测增加了‘荧光物质’和‘微量元素’两项,”他指向助手手中的设备,“这台进口检测仪能测到百万分之一的异常成分。”
沈承雨心中一紧,与沈承志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上周在空间里模拟过荧光检测,灵泉棉在紫外线下会发出微弱蓝光,但现在每根纱线中灵泉棉的比例已从0.5%降至0.3%,且用植物染料覆盖了荧光反应。
“志志,”她假装绊倒,手中的检测样本散落一地,“对不起!我马上捡起来!”
少年趁机用灵泉喷雾喷洒样本,这种喷雾能暂时抑制灵泉成分的活性。当样本被捡回时,沈承志故意让样本边缘沾到实验台的染料——那是用灵泉草和普通靛蓝混合的染料,能干扰微量元素检测。
检测过程中,张科长忽然皱眉:“这毛巾的吸水性数据异常,比国家标准高了15%。沈厂长,你们用了什么‘秘密配方’?”
“哪有什么配方,”沈默兰笑道,“就是让工人多洗了两遍棉纱,可能残留的肥皂水有帮助?”她指向正在拖地的工人,水桶里装的正是稀释的灵泉溶液,“您看,我们厂连拖地水都舍不得浪费。”
张科长闻了闻水桶,只有普通肥皂的味道:“确实是土办法,不过效果显着。”他转身时,沈承雨注意到他的皮鞋上沾着实验室的红土——那是混有灵泉矿石粉末的土壤,能干扰检测仪的基线。
下午的微量元素检测中,检测仪频繁发出“滴滴”声。沈承志及时启动实验室的加湿器,喷出含有灵泉中和剂的水雾,数据曲线逐渐平稳。“可能是环境干扰,”他指着检测仪,“昨天这里刚喷过防虫雾剂。”
张科长看着波动的曲线,最终在检测报告上签字:“整体符合标准,就是微量元素部分数据波动大,不过在允许范围内。”
沈承雨松了口气,看着检测组离开后,立刻用灵泉湿巾擦拭检测仪表面——湿巾中的酶能分解残留的灵泉痕迹。她想起沈默轩的话:“真正的质量认证,不是通过检测,而是让检测成为秘密的盾牌。”
当晚,沈家在地窖里召开庆功会。沈默轩看着检测报告上的“合格”印章,对沈默兰说:“这次多亏了你设计的‘肥皂水理论’,让高科技检测栽在‘土办法’上。”
“是小雨和志志的临场反应快,”沈默兰笑道,“尤其是样本绊倒那招,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打翻油灯掩盖灵泉气味的事。”
沈承志摸出检测仪的校准说明书,上面用灵泉墨水写着“检测波长:365nm”——这是他从张科长的公文包里偷看到的关键数据。“下次可以在纱线中加入纳米级的二氧化钛颗粒,”他指着图纸,“既能反射紫外线,又能伪装成‘纺织助剂’。”
沈承雨看着哥哥眼中的光芒,忽然想起上午在实验室看到的一幕:当检测仪对准毛巾时,她分明看到灵泉棉纤维在镜头下闪烁,但张科长的眼镜片反光遮住了他的眼神。那一刻,她忽然明白,有些秘密不是被隐藏,而是被“合理”地解释了。
深夜,沈承雨在图书馆顶楼放飞机械鸟小翠。鸟儿掠过纺织厂的烟囱,翅膀上的荧光条纹组成“通过”的字样。她看着鸟儿消失在夜色中,想起检测报告里的“吸水性数据”——那串数字与空间灵泉的波动频率一致,是沈家独有的“密码”。
“小雨,”沈承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二爷爷说,质量认证通过后,我们可以申请‘省优产品’,但需要准备‘用户反馈’。”
女孩点头,从书包里掏出一叠信件:“我已经让陈小花和同学们写了‘使用体验’,里面夹着灵泉棉的边角料,却说是‘普通棉絮’。”她指着其中一封信,“你看这封,说‘毛巾让脸变光滑了’,其实是灵泉的护肤效果。”
少年笑着接过信,忽然指着远处的木材厂:“爸爸又在调试灵泉动力装置了,锯机的声音比平时快了两拍。”
沈承雨闭上眼睛,听着锯机的轰鸣与灵泉流动的声音重叠,忽然觉得这就是沈家的心跳——在时代的齿轮中,秘密与现实完美咬合,推动着一切向前。
她摸出检测报告的复印件,在台灯下用灵泉墨水写下:“质量认证的最高境界,是让秘密成为质量的一部分,却无人知晓秘密的存在。”
窗外,纺织厂的烟囱冒出淡淡青烟,那是灵泉松木燃烧的味道。沈承雨将报告锁进书架的暗格,转头看见沈承志正在用灵泉树脂修补检测时划破的样本箱。树脂干后会形成与原木一致的纹理,就像沈家修补每一个可能暴露的破绽,让秘密在时光中愈发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