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奇书网 > 青砖下的秘密:灵泉守护者 > 第237章 论文发表

第237章 论文发表

    县医院的打字室里,沈明兰看着刚打印好的论文稿,指尖在“西山野生药材人工培育经验总结”的标题上停留。油墨的气味混着灵泉草的清香,她故意在稿纸边缘喷洒了稀释的灵泉液——这种液体能让纸张纤维膨胀,在扫描时产生像素偏差,掩盖关键数据。


    “小兰,”打字员小王递来校样,“这‘九蒸九晒’的‘晒’字,是不是该用繁体字?”


    “就用简体,”沈明兰笑道,“我们写的是‘土经验’,太文绉绉的反而不像。”她用红笔在“灵泉”二字上画圈,改成“山露”——这是沈家内部对灵泉的代称,外人只当是普通山泉水。


    论文投稿前的最后一次校对在沈家地窖进行。沈默轩戴着老花镜,逐字审阅:“‘根系发育异常’要改成‘根系健壮’,‘抗虫性显着’换成‘偶有虫蛀但不影响’。记住,我们是‘土法子’,不能显得太‘科学’。”


    沈明辉指着数据表格:“二叔,发芽率98%是不是太夸张了?改成75%吧,再在备注里写‘受天气影响’。”他用灵泉墨水在“天气”二字下点了点,这种墨水在紫外线灯下会显现真实数据,但在普通光线下只是普通批注。


    论文寄出半个月后,《中医杂志》的编辑来信:“贵稿所述‘山露浸泡育苗法’颇具新意,但缺乏对照组数据,建议补充实验记录。”沈明兰看着信,嘴角微微上扬——这正是她预料到的“挑战”。


    “明辉,”她拨通木材厂的电话,“该启动‘对照组计划’了。”


    三天后,沈明远带着工人在西山脚下搭建了两个并排的育苗棚。左边的棚子用灵泉矿石铺底,右边的则是普通土壤。沈默轩亲自播下种子,左边用灵泉雾灌溉,右边用自来水。“记住,”他对负责记录的陈建国说,“右边的棚子每天多浇一次水,人为制造‘生长差异’。”


    对照组实验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县科委突然介入。张主任带着两名技术员闯入育苗棚,手里挥舞着《科研项目监督管理办法》:“沈老先生,听说你们在搞‘秘密实验’?”


    “哪有什么秘密,”沈默轩笑道,递上用灵泉草编织的坐垫,“就是帮中医院育点苗,您看这棚子,敞亮得很。”他故意让坐垫蹭过张主任的裤子,灵泉草的绒毛粘在布料上,能干扰人体静电场,让对方的注意力难以集中。


    技术员小李拿着土壤检测仪在棚内走动,仪器忽然发出警报。“看!”张主任指着屏幕,“左边土壤的微量元素超标!”


    “那是我们撒了草木灰,”沈明远适时出现,手里提着个粪桶,“老农用的‘土肥’,气味大了点,效果好。”他揭开桶盖,灵泉混合腐叶的臭味扑面而来,张主任和技术员纷纷后退。


    对照组数据最终汇总成表时,左边棚子的发芽率被人为调低至78%,右边65%。沈明兰在论文的讨论部分写道:“山露浸泡可提升发芽率13%,但受限于传统工艺,稳定性不足。”这组数据既符合“土法”的不完美,又暗示了灵泉的实际效果。


    论文在《中医杂志》第四期发表那天,沈明兰在县医院的订阅室看到了样刊。她翻到自己的文章,配图是陈建国拍摄的育苗棚照片,左边棚子的灵泉矿石被伪装成普通石块,右边的杂草比左边茂密——这是故意为之的“自然状态”。


    “沈护士长,”小王凑过来,“你这论文写得真好,就是这‘山露’到底啥东西?”


    “就是西山的露水,”沈明兰笑道,“老农们说,用荷叶接的露水最干净。”她合上杂志,指尖划过作者简介里的“西山民间医药研究会”——这个虚构的机构地址,实则是木材厂的废旧仓库。


    论文发表后,省农科院发来邀请函,邀请沈默轩参加“传统医药现代化”研讨会。沈家在地窖召开紧急会议,沈默轩看着邀请函上的烫金大字:“这是机会,也是考验。明兰,你代替我去,记住三个字:‘装糊涂’。”


    研讨会在省城的招待所举行,沈明兰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胸前别着县医院的工作牌。她的发言被安排在下午,前面的专家们大谈“分子机制”“基因表达”,轮到她时,会场里已经有一半人在打盹。


    “我没啥文化,”她打开用报纸包着的讲稿,“就是跟着二叔在山里转,看老农们怎么种药。他们说,育苗要‘看天看地看人心’——天是节气,地是水土,人心是……”她故意停顿,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灵泉草,“是对药材的敬畏。”


    台下传来稀稀拉拉的掌声,有人小声说:“这算什么科研成果?”


    沈明兰不慌不忙,展开一张手绘图,上面画着老农背着竹篓在西山采药的场景,角落里藏着沈家的暗号——竹篓的纹路是灵泉波动的频率。“就说这黄芪吧,”她指着图,“老农用山露泡种子,泡的时候要念‘青苗咒’,其实就是数数,从一到一百,不多不少。”


    研讨会结束后,省农科院的李教授拦住她:“沈同志,你那‘青苗咒’其实是控制浸泡时间吧?”


    “您真聪明!”沈明兰笑道,“老农们不认字,就用数数记时间。”她从包里掏出两颗灵泉糖,“尝尝,西山的野果做的,甜。”


    李教授接过糖,忽然注意到糖纸图案与沈明兰讲稿上的竹篓纹路一致。他刚要开口,一阵眩晕袭来——灵泉糖里的微量成分让他扶着桌子站稳。“可能是低血糖,”沈明兰适时递上温开水,“您多休息,我先回去了。”


    论文发表后的三个月里,沈明兰陆续收到二十多封读者来信,询问“山露浸泡法”的细节。她让陈建国用不同的笔迹回信,内容均为“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并附上西山地形图——图上的灵泉水源被标为“危险区域,禁止靠近”。


    深秋的某个夜晚,沈明兰在医院值班室整理读者来信,发现一封没有邮戳的信。拆开一看,里面是张泛黄的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山露非露,灵泉为根,望善用之。”落款是“西山老农”。她握着信纸,忽然想起沈默轩说过,沈家的秘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看似四处飘散,实则落地生根,只有真正的守护者才能看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甲申天变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奉打更人 记忆曝光:我被直播审判,全华夏泪崩了 牧者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