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奇书网 > 青砖下的秘密:灵泉守护者 > 第273章 技术研发

第273章 技术研发

    沈承光在空间的技术孵化实验室里调整灵泉脉冲发生器的频率,示波器屏幕上的波形与明代玉简中的“泉脉图谱”逐渐重合。陈川戴着防辐射手套,将灵泉矿石嵌入发生器核心:“叔,按这个频率输出,农田灌溉效率能提升三倍,但地质雷达可能检测到异常能量场。”


    “用西山的‘龙骨石’做屏蔽层,”沈承光指向实验室角落的天然矿石堆,“这种花岗岩的密度能中和灵泉脉冲的波动。陈叔,你还记得木材厂当年用虫蛀木伪装能量波动吗?原理是一样的。”


    陈川点头,手中的螺丝刀刻着沈默轩的名字缩写:“老厂长的‘障眼法’现在成了能量屏蔽理论基础。林夏,把区块链节点布置在龙骨石缝隙里,伪装成‘农田监测传感器’。”


    林夏在虚拟地图上标记节点位置:“每个节点都会发送‘土壤湿度’的伪造数据,实则是灵泉脉冲的实时强度。叔,农业局的无人机巡查路线已经避开核心试验区。”


    智能农田灌溉系统的研发充满挑战。首次田间试验时,灵泉脉冲导致作物生长速度异常,麦穗在三天内成熟——这显然不符合自然规律。沈承光紧急启动“倒灌计划”,让陈建国用灵泉草汁喷洒试验田,造成“病虫害导致早熟”的假象。


    “记住,”他对农业技术团队说,“我们不是在创造奇迹,而是在恢复古法。”他指向试验田边的仿古水车,那是用灵泉松木制造的脉冲发射器,“宋代《农器图谱》里的‘龙尾车’,其实是最早的农田能量调节装置。”


    为了让“古法灌溉”更具说服力,沈承光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考察。沈默兰以“非遗保护协会”名义陪同,她的手提包中装着灵泉草编织的干扰器,能让专家的检测设备读数偏离20%。


    “诸位请看,”沈承光转动水车把手,灵泉脉冲通过木纹传导至地下,“这种‘水脉感应’技术,通过水流与土壤的共振提升肥力,明代农官沈遇春的《灵泉渠考》中有详细记载。”


    农科院王教授用光谱仪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确实提升,但这种共振原理……”


    “就像古琴的泛音,”沈默兰适时插话,递上灵泉草茶,“看似无形,实则有律。王教授,您尝尝这茶,正是用试验田的泉水冲泡。”


    茶香中,王教授的注意力被水车的木纹吸引,那是陈建国刻意保留的“雷击痕迹”:“这木材……”


    “西山的雷击木,”沈承光接过话头,“老匠人说能通地气,我们特意留了几棵。”他踩动水车,灵泉脉冲的频率与教授的脑电波轻微共振,对方忽然忘记了检测数据的异常。


    技术研发的同时,沈家启动“传统农业复兴”计划。沈承玉在县文化馆举办“灵泉古法灌溉展”,展示明代农官的玉简复制品、清代的灌溉竹制模型,以及现代“复原”的灵泉脉冲水车。展览的压轴是“十二泉阵”数字藏品的线下展示,每个藏品对应一个灌溉阵法,用灵泉草编织成装置艺术。


    “这些阵法,”沈承光在开幕式上讲解,“是我们从西山古墓中发现的,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后,能精准模拟古代灌溉节奏。”他知道,所谓“古墓”是空间的伪造遗址,而“阵法”只是灵泉脉冲的数学模型。


    林夏的团队在展览现场设置“古法灌溉体验区”,参观者可以用手机app控制虚拟水车,实则是在测试灵泉链的能量调控算法。“看,”她对小朋友们说,“点击‘龙尾车’图标,虚拟麦穗就会生长,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哦。”


    研发进入关键阶段时,省地质调查局突然介入。沈承光收到陈川的预警:“他们在西山检测到周期性能量波动,怀疑是地下水异常。”


    “启动‘井田计划’,”沈承光下令,“把灵泉脉冲的频率调整为地下水自然波动频率,同时在山脚修建‘传统蓄水池’,用灵泉矿石砌成,干扰地质雷达。”


    陈建国带着施工队连夜动工,蓄水池的每块石头都经过能量中和处理,表面刻着《灵泉渠考》的片段文字。“这些石刻,”他对地质队员说,“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残留,我们在复原时发现了地下水脉的规律。”


    地质队员用探地雷达扫描蓄水池,灵泉矿石的天然磁场让图像显示为“普通岩层”。队长摇头:“看来是我们误判了,这里的地质结构很稳定。”


    智能农田灌溉系统最终以“灵泉古法灌溉技术”之名通过验收。沈承光在成果报告中写道:“该技术基于明代农官的‘泉脉理论’,通过水流与土壤的共振提升作物品质,经检测,水稻亩产提升30%,且富含微量元素。”


    农业部专家小组实地考察时,沈明辉的建材公司已将试验田周边伪装成“古代灌区遗址”,田埂上的界石刻着“万历二十三年”的字样。“看这田垄布局,”沈承光指着整齐的方块田,“正是《农政全书》里记载的‘井田式灌溉’。”


    专家们品尝着试验田的稻米,赞不绝口:“口感温润,有自然的泉水清香。”他们不知道,这是灵泉脉冲改变了淀粉分子结构的结果。


    技术研发成功后,沈家迅速将其转化为产品。“灵泉井田灌溉系统”作为高端农业解决方案推向市场,每个系统包含仿古水车、灵泉矿石屏蔽层和区块链监测节点,售价高昂却供不应求——因为它不仅是灌溉设备,更是“活着的农业文化遗产”。


    在庆功宴上,沈承光看着实验室里的发生器,想起沈默轩的木工工具。他忽然明白,技术研发的本质是用现代语言翻译祖先的智慧,就像将灵泉脉冲转化为“古法共振”,将能量矩阵转化为“井田阵法”。


    “叔,”林夏举着区块链认证证书,“联合国粮农组织想把我们的技术纳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回复他们,”沈承光笑道,“就说我们需要先完成‘明代农官遗址’的考古发掘。”他知道,所谓“发掘”不过是在空间里伪造更多“历史证据”,让秘密更深地埋入文化土层。


    深夜,沈承光来到空间的灵泉边,将灌溉系统的技术文档存入灵泉加密柜。玉简与玉佩在柜中共鸣,发出淡淡的蓝光。他摸出检测笔,笔尖显示灵泉的能量输出稳定在安全阈值,而农田里的灵泉脉冲,正以“古法”之名,默默滋养着土地。


    远处,试验田的麦穗在月光下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千年的农耕智慧。沈承光知道,这次技术研发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古法新用”,但核心始终不变——让灵泉的力量隐于文明的长河,如春雨润物,无声无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甲申天变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奉打更人 记忆曝光:我被直播审判,全华夏泪崩了 牧者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