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奇书网 > 青砖下的秘密:灵泉守护者 > 第274章 专利申请

第274章 专利申请

    沈承光坐在国家专利局的审查室里,面前摆着厚厚的申请文件,封面印着“一种基于传统水脉共振的农田灌溉系统及其应用”。灵泉检测笔在西装内袋微微震动,显示对面的审查员王工正在用手机搜索“灵泉古法灌溉”关键词——这是林夏提前设置的关键词过滤系统,任何相关搜索都会导向“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页面。


    “沈先生,”王工推了推眼镜,“你们的专利申请提到‘水脉共振技术’,但核心原理描述模糊,能否用现代科学解释?”


    “当然,”沈承光微笑着打开全息投影仪,灵泉脉冲的波形在空气中显现,“我们从明代农官沈遇春的《灵泉渠考》中获得灵感,发现水流通过特定木质结构时会产生低频共振,”他指向投影仪中的仿古水车模型,“这种共振能激活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原理类似中医的‘经络理论’——水脉即土壤的经络。”


    王工皱眉:“中医理论?这似乎与专利的科学性不符。”


    “王工可能对传统工艺有误解,”沈默兰适时插话,她身着中式旗袍,佩戴着灵泉草编织的胸针,“这项技术已通过省非遗保护中心的认证,属于‘传统知识的现代转化’。”她递上《灵泉渠考》的影印本,书页间夹着灵泉草标本,“书中记载的‘龙骨石导水法’,正是我们专利的核心技术源头。”


    王工接过书,手指触到灵泉草时,忽然想起老家的井水味道,思路不自觉被打断。沈承光趁机展示专利的“传统工艺证据链”:明代地契复印件(空间伪造)、清代灌溉竹制模型(灵泉松木雕刻)、民国时期的农田灌溉老照片(灵泉雾气处理过的合成影像)。


    “这些文物级证据,”沈承光指着照片中模糊的水车,“证明我们的技术有连续的传承脉络。至于科学解释,”他点开另一个投影画面,“我们与省农科院合作的论文显示,共振频率与土壤氢氧根离子活跃度呈正相关。”


    论文是沈明辉的团队伪造的,数据中混入了灵泉能量的伪装参数。王工看着图表,灵泉草的清香从书页间飘来,干扰着他的逻辑判断:“既然有农科院的数据支持,那关于‘雷击木导水’的部分……”


    “这是工艺特色,”陈建国接过话头,他穿着木材厂的工装,袖口露出沈默轩的旧手表,“西山雷击木的木质纤维结构特殊,能增强共振效果。我们做过对比实验,”他展示着两块木板的显微照片,“普通松木的共振频率是30hz,雷击木能达到45hz。”


    显微照片是陈川用灵泉松木的能量图谱伪造的,王工看不出异常。审查室的灯光忽然闪烁,那是林夏在远处用灵泉矿石干扰电网,为专利文件的“传统性”增添“神秘氛围”。


    “王工,”沈承光适时合上文件,“我们申请专利,不仅是为了保护技术,更是为了让传统工艺在现代延续。您看这张清代地契,”他指向契约上的“灵泉社”印章,“证明我们的祖先在乾隆年间就用类似技术灌溉农田,现在需要的,只是用专利制度守护这份传承。”


    午休时间,沈承光在专利局的走廊里接到林夏的消息:“叔,王工的搜索记录显示他对‘灵泉社’产生怀疑,可能会调查地契真伪。”


    “启动‘县志计划’,”沈承光低声说,“让张明在县志数据库里添加‘灵泉社’的条目,1745年成立,负责管理西山水利。”他知道,所谓“县志”是沈家控制的数字化项目,随时可以植入伪造记录。


    下午的审查中,王工果然提到“灵泉社”。沈承光不慌不忙打开县志电子版,搜索“灵泉社”条目,页面弹出泛黄的清代公文扫描件:“乾隆十年,知县李大人批复灵泉社修建水渠,公文编号可以在省档案馆查到。”


    王工看着公文上的红印,灵泉树脂的特殊光泽让他打消了质疑:“既然有官方记录,那技术传承的脉络是清晰的。不过沈先生,专利的权利要求书需要更明确的技术边界……”


    “我们已经考虑到了,”沈承玉递上修正后的文件,她作为法务总监,将权利要求限定在“木质结构的共振腔设计”,避开灵泉能量的核心,“所有技术细节都围绕传统木工工艺,符合专利法对传统知识转化的保护要求。”


    审查持续到傍晚,王工最终在初步审查意见表上写下“建议授予专利权”。沈承光走出专利局大楼时,夕阳将他的影子拉长,西装内袋的玉佩微微发烫——那是空间灵泉的能量共鸣,仿佛在庆祝又一次秘密的胜利。


    专利申请的成功只是开始。沈承光在家族会议上部署下一步计划:“专利公开后,会有同行试图破解技术。陈叔,木材厂需要推出‘雷击木’的替代品,用普通松木加灵泉草涂层,误导逆向工程。”


    “已经在做了,”陈建国展示着新开发的木纹贴纸,“贴上这个,普通木材也能达到‘雷击木’的共振效果,成本降低80%。”


    沈默兰负责文化层面的防御:“我会在非遗展览中增加‘雷击木鉴别’环节,邀请专家演示‘火试法’,实则是用灵泉草燃烧产生的烟雾干扰检测。”


    林夏的区块链团队则将专利的每个技术点拆分成nft,铸造“灵泉技艺碎片”数字藏品:“每个碎片对应专利的一个 im,买家以为在收藏工艺,实则是我们的技术防御矩阵。”


    最关键的是空间的“历史区”扩建。沈承光带领团队伪造了更多“灵泉社”的文物:道光年间的水渠图、民国时期的社员证、解放初期的水利工程奖状。这些“证据”将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作为“在先技术”使用,确保沈家的专利壁垒不可动摇。


    三个月后,“灵泉古法灌溉系统”专利正式授权。沈承光在授权通知书上签下名字,墨迹中混有灵泉墨水,在紫外线灯下会显现出沈家的守护符文。他知道,这个专利不是终点,而是将灵泉技术合法化的第一步。


    庆功宴上,沈家成员用灵泉酒庆祝。沈承光举起酒杯:“这个专利是块盾牌,让我们能在阳光下展示部分真相,却把核心藏在阴影里。就像爷爷说的,秘密最好的保护,是让它成为众人眼中的常识。”


    沈默兰点头:“省文旅厅计划将我们的技术纳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这意味着更多政策支持,也意味着更严格的监管。承光,你准备好应对下一次挑战了吗?”


    少年看向窗外的西山,灵泉雾气在暮色中弥漫,宛如沈家的秘密,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他摸出玉佩,吊坠与专利证书上的“灵泉”logo重叠,形成完整的能量图谱。


    “挑战永远存在,”他轻声说,“但我们的伪装会更巧妙,传承会更坚韧。就像灵泉,无论遇到多少岩石阻挡,总能找到流淌的路径。”


    深夜,沈承光来到空间的灵泉边,将专利证书存入加密柜。玉简与玉佩再次共振,柜中浮现出更多古代农官的专利雏形——原来秘密的专利化,早在明代就有先例。他忽然明白,专利申请不是现代发明,而是祖先智慧的延续。


    远处,木材厂的“雷击木”贴纸生产线正在运转,纺织厂的专利布料即将下线,农田里的灵泉脉冲系统正在滋润作物。沈承光知道,专利的光芒下,灵泉的秘密正在以合法的名义生长,而沈家,将继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守护着这个跨越千年的传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甲申天变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奉打更人 记忆曝光:我被直播审判,全华夏泪崩了 牧者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