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禾站在老家的田埂上,看着无人机群在天空中排出“灵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字样。她身着改良的中式工装,口袋里装着灵泉检测笔,笔尖显示土壤中的灵泉能量浓度为0.001%——这是精心调试的安全值,既能促进作物生长,又不会触发地质监测警报。
“清禾姐,”沈明宇举着摄像机跑来,他的镜头上蒙着灵泉草编织的遮光罩,“县电视台的记者想拍摄‘古法育种’的过程,咱们真的要展示灵泉稻种吗?”
“展示的是‘改良老种’,”清禾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稻种,颗粒饱满的稻种表面覆盖着灵泉草纤维,在阳光下呈现出自然的米黄色,“记得强调‘历时十年复育’,把培育过程归功于县农科所的专家。”她知道,所谓“复育”不过是空间加速育种的伪装,而“专家”是沈家资助的匿名研究员。
奠基仪式在老家的晒谷场上举行。沈默兰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致辞,她的旗袍上绣着灵泉草的图腾,每一针都经过能量中和处理:“灵泉稻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这次回乡建厂,就是要让‘老种子’焕发新生。”
县领导握着沈承光的手,热情洋溢地说:“沈教授的团队能来咱们县,是乡村振兴的大好事!不过听说你们的‘古法灌溉’不用化肥农药,这产量能有保证吗?”
“我们用的是‘五行相生’种植法,”沈承光指向远处的仿古水车,水车内部的灵泉矿石正在释放微弱能量,“通过水流与土壤的共振提升肥力,明代农官沈遇春的《灵泉渠考》里有详细记载。”他递上伪造的古籍影印本,书页间夹着灵泉草标本,“您看这‘以虫治虫’的图示,正是我们的生物防治核心。”
仪式进行到“稻种入田”环节时,省农业厅的检测车突然驶入。清禾的灵泉检测笔剧烈震动,显示对方携带了高精度光谱分析仪。“沈小姐,”检测员下车时晃了晃工作证,“有人举报你们的种子涉嫌基因编辑,我们需要现场取样。”
人群中响起窃窃私语,沈明宇握紧摄像机,镜头对准清禾——后者却依然镇定,微笑着指向田边的仿古祭坛:“正好请领导们参观‘种子祭’仪式,这是我们从清代延续至今的传统,每粒种子都要经过‘泉脉洗礼’。”
祭坛上,陈建国穿着传统祭服,手持沈默轩的旧凿子,在灵泉松木牌位前喃喃自语。凿子与木牌碰撞时,释放出的微磁波干扰了检测员的设备,光谱分析仪的屏幕上顿时布满雪花。“奇怪,”检测员皱眉,“设备好像受潮了。”
“祭坛附近有‘地脉灵气’,”沈默兰适时插话,递上用灵泉草泡的茶,“老一辈人说,靠近祭坛的铁器会失灵,您看这罗盘。”她指着祭台上的古董罗盘,指针正在无序转动——实则是灵泉矿石的磁场干扰。
检测员喝了口茶,忽然想起老家的祠堂,思路不自觉被打断:“既然是传统仪式,那我们改天再来吧。不过沈小姐,还是请尽快提交种子的基因检测报告。”
“当然,”清禾点头,示意林夏将检测样本放入铅盒——盒中衬着灵泉草,能在24小时内降解种子的能量标记,“我们会配合所有检测,毕竟灵泉稻种是老祖宗的智慧,经得起科学检验。”
危机暂时化解,示范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沈家的施工队在夜间施工,将空间的灵泉管道伪装成“古代水利遗址”,用灵泉松木加固地基,表面覆盖着伪造的汉代墓砖。“这些砖上的‘灵泉’铭文,”陈建国对年轻工人说,“是我们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记得在表面做旧,要有千年风化的痕迹。”
示范基地的核心区是座仿古四合院,表面是“农耕文化展示中心”,地下却是灵泉能量的调控枢纽。清禾在控制室里看着屏幕,灵泉脉冲的频率与老家的地质磁场完美同步,形成天然的能量屏障。“林夏,”她指着卫星地图,“把基地的能量波动调成与隔壁县的温泉度假村一致,避免引起地质队注意。”
“已经同步了,”林夏展示着数据,“而且我们在基地周围种植了灵泉草,它们的根系能吸收多余能量,对外说是‘景观绿化’。”
回馈故土的不仅是农业技术。沈家在县城开办“灵泉传统工艺学校”,教授木工、纺织、陶艺,实则是培养新一代的秘密守护者。沈明宇在学校担任助教,他的第一堂课是“识别灵泉松木”:“同学们看这木纹,‘山水纹’代表树龄超过百年,‘云雷纹’是雷击木的特征……”他知道,这些“鉴别技巧”其实是能量检测的密码。
深秋的收割季,示范基地迎来首批灵泉稻的丰收。县领导站在稻田边,看着金灿灿的稻穗惊叹:“这产量比普通水稻高50%,真是奇迹!”
“是老祖宗的庇佑,”清禾递上刚收割的稻谷,颗粒上的灵泉草纤维已自然脱落,“我们只是按古法种植,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她的检测笔显示,稻谷的能量残留已低于安全阈值,可放心流通。
收割后的稻田里,沈家子弟连夜埋设“地脉监测仪”——实则是灵泉能量的回收装置,将作物残留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供应县城的非遗博物馆。“这叫‘循环农耕’,”沈承光对博物馆长说,“用传统农业的废弃物发电,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回馈故土的同时,沈家不忘延续“隐秘行善”的祖训。在县城的福利院,灵泉稻粥成为孩子们的日常餐食,却对外宣称“爱心企业捐赠”;在山区的小学,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灵泉草空气净化器,被称为“非遗环保技术”;在县医院,灵泉矿石被伪装成“砭石”,用于中医理疗科。
冬至的家族聚会上,清禾站在老宅的灵泉边,看着晚辈们在老槐树下嬉戏。沈明宇带着孩子们玩“寻泉”游戏,用沈默轩的旧凿子敲击树干,寻找隐藏的能量节点。“清禾姐,”他忽然说,“我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要藏着灵泉,现在知道了——因为真正的馈赠,不需要掌声。”
清禾点头,摸出玉佩,吊坠与老槐树的年轮共振,形成微弱的能量场。她知道,回馈故土不是终点,而是使命的新起点——就像灵泉,从地下涌出,滋润土地,却永远不会喧哗。
当第一片雪花落在灵泉稻的秸秆上,清禾转身走向地下室,那里正在召开新的家族会议,议题是“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守护秘密”。她的步伐坚定,因为她知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沈家的根永远扎在这片土地上,扎在“回馈故土,隐秘行善”的信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