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奇书网 > 李白这一生 > 第四十六章 相看两生厌

第四十六章 相看两生厌

    李白选择到东鲁定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里是孔子的故乡,儒士文人多,学术氛围浓。


    亲身接触这些人之后,才发觉他们很迂腐,不知时变,还不懂开放包容,面对李白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却奔放崇尚自己的人,他们并不待见。


    李白初到山东,住在任城,时属鲁郡,古称兖州,从治所瑕丘出发,走十几里就能到达孔子故里曲阜,时称汶阳,这里活跃着不少皓首穷经的儒生。


    李白的六叔父是任城县令,加上他自己也名声在外,就很自然地接触到了这群儒生,但双方都互把对方给嫌弃的不得了,都看对方不顺眼,相看两生厌。


    李白生性自由,非常不理解儒生的行为,他们交谈必称“圣人曰”,行事作风也要像圣人看齐,实在是古板无比。


    儒士们没想到,鼎鼎大名的李白,居然是这样一副德行,言谈不着边际,行事不管圣人教诲,却口口声声经国济世。


    以李白的个性,哪忍得了这些,他肯定要写诗骂死这班乡巴佬: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着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书倒是读得不少,头发都白了,还是只知道死记硬背,对于经国济世,更是一头雾水,若还是这般坐井观天的话,不如回家耕田。


    齐鲁这一块也并不只有“鲁儒”,汉朝建立的时候,汉高祖刘邦遣齐地的儒生叔孙通前往鲁地招揽一些儒生共同商议朝廷礼仪之事,为什么要去鲁国找,因为鲁国的礼乐文化最盛,鲁国人孔子就是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


    这些儒生却对叔孙通言天下刚刚统一稳定下来,逝者还未安葬,伤者仍未痊愈,又想要大兴礼乐之事,认为“公所为不合古”,不愿同叔孙通前往。


    由此可见这班鲁儒的确迂腐,逝者要安葬,伤者要治疗,这没有问题,肯定会有专门的人去做这些事情,但是一个新国家刚建立,百废待兴,不能只管救死扶伤,其他什么事都不干啊。而且,礼乐制度本来就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救死扶伤也包括在内。


    叔孙通也只能笑答“若真鄙儒也”,说他们不懂得应时而变。招鲁儒之事只能不了了之,无奈之下叔孙通只得在齐地招揽儒生,完成礼仪制度的制定。


    鲁儒和齐儒之分自此而来,李白看得上的,是以叔孙通为代表的“知时变”的齐儒,他的偶像,是“一言却秦围,片札降聊城”的鲁仲连,也是齐国人。


    李白认为自己也是鲁仲连那样的人才,“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不过不仅那些鲁儒门不相信李白这个吊儿郎当的样子能赶得上鲁仲连,就是汶上的老翁也不相信,“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在鲁郡这个地方,李白并没有感到山东人民的热情好客,不过他也以访查到,韩准在徂徕山,那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这年底,六叔任期届满要回京待职了,李白为六叔送行,并有诗《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相赠。


    龙虎谢鞭策,


    鹓鸾不司晨。


    君看海上鹤,


    何似笼中鹑。


    独用天地心,


    浮云乃吾身。


    虽将簪组狎,


    若与烟霞亲。


    季父有英风,


    白眉超常伦。


    一官即梦寐,


    脱屣归西秦。


    窦公敞华筵,


    墨客尽来臻。


    燕歌落胡雁,


    郢曲回阳春。


    征马百度嘶,


    游车动行尘。


    踌躇未忍去,


    恋此四座人。


    饯离驻高驾,


    惜别空殷勤。


    何时竹林下,


    更与步兵邻。


    准备准备,去徂徕山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甲申天变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奉打更人 记忆曝光:我被直播审判,全华夏泪崩了 牧者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