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奇书网 > 临安不夜侯 > 第795章 明码电报

第795章 明码电报

    这一天的下午,下了一场秋雨。


    所以晚上的时候,天气尤其的冷。


    仍是深秋时节,但夜晚的温度已经快降到水面结冰的时候了。


    老帅吴璘,于这一夜,病逝于黄羊川。


    帐中众将悲戚不已,其中吴家子侄尤其悲痛。


    虽然都已是见多了生死的将军,不至于捶胸号啕,却也是一个个脸上挂满了泪水。


    吴璘一死,军前宣谕使赵婒便成了这支大军的最高统帅。


    还好,赵婒也清楚这时候不能轻率发布老帅吴璘的死讯。


    所以,他选择了“秘不发丧”。


    大凡权力交接非正常的时候,就经常会出现“秘不发丧”的事情。


    因为权力掌握者的病或死,是一种非常稀缺也极具效用的资源。


    “秘不发丧”就能蒙蔽对手,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


    放在这支原本要攻打瓜州的大军身上,秘不发丧就可能为它的稳定再多争取一些时间。


    吴帅感觉不妙的时候,就已金牌急脚递上书朝廷了,同时做了种种后手准备。


    这种情况下,多隐瞒一天,就能为宋军多争取一份胜算。


    ……


    拓跋黑衣亲自率领着百余名骑兵,巡弋在凉州到兰州之间的必经之路上。


    自从对祖儒大人做出那个判断之后,他就率领所部三千精骑,化整为零,散布在了凉州周围大小路径上。


    以西夏兵百余轻骑兵的队伍,如果不是碰上同等数量的宋军骑兵,哪怕是五百步卒,他们也敢正面较量一阵。


    当然,遇上宋军的辎重队,他们还是会避开的。


    辎重押运队伍虽然不会是重兵,但也不是区区百余骑就能对付的。


    几天来,他们也成功截获了一些宋军的军书。


    明文的函件通常没有太大的价值,密码的军书他们又破译不了,几天下来,人困马乏,拓跋黑衣也不禁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他打算再坚持两天,如果还是没有什么收获,便收兵回营。


    这时候,他遇上了一支数十骑的宋军队伍。


    几十骑,是可以一战的。


    而且,拓跋黑衣总有一种预感,这一回,他应该能有所收获。


    因为他在这支骑兵中间,看到了两三个明显不是一身肃杀的边军骑兵的人。


    “截住他们,不要放走一个!”


    拓跋黑衣缓缓拔刀。


    或许,是得益于他多年充当间谍所培养出来的敏锐意识,在他的精准判断之后,又下达了一个绝对正确的决定。


    先是埋伏起来的西夏兵一通乱箭,在成功射杀十余骑宋军之后,他们一踹双镫,拔出雪亮的马刀,屁股离开了马鞍,狼一般呐喊着,狼一般扑了上去。


    虽然双方总人数并不多,但厮杀异常惨烈。


    百余骑战士,往复厮杀,战马踏踏,兵器撞击声中,不时有人倒落马下。


    当这片开阔地上遍地是尸体和无主的战马时,拓跋黑衣率领剩余的西夏骑兵,围住了最后一个宋人。


    他穿着圆领袍,不是戎装。


    在他的肩上,背着一个包袱,拓跋黑衣眯了眯眼睛,便提刀冲了过去。


    乌骓马从那个尖叫一声抱住脑袋的圆领袍人身边掠过。


    拓跋黑衣锋利的长刀,挑在了他的包袱上,割断包袱,把那包袱挑飞在了空中。


    包袱敞开了,一支竹筒从空中落下。


    拓跋黑衣一拨马头,刀锋一刺,便刺穿了那竹筒,把它扎在了刀锋之上。


    拓跋黑衣把竹筒从刀上拔了下来。


    这玩意儿常被用作公函传递之用。


    放在这里边,可以抵挡风雨,是很便宜也很实用的工具。


    拓跋黑衣看了看竹筒上的火漆封印,反手把刀还鞘,然后一拳就砸在了握着竹筒的掌心。


    竹筒碎裂,拓拔黑衣的双瞳蓦然一凝。


    久在临安且渗透进枢密院的拓跋黑衣一眼看出,那是富阳竹纸,官方重要公函指定用纸。


    而纸上的暗纹……


    拓跋黑衣缓缓把它打开,于是,他就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臣利西军前宣谕使赵婒谨奏,为利西帅臣吴璘之死,仰祈圣鉴事……”


    这就像廖耀湘发明码电报,为自己招来灭顶之灾一样。


    赵婒这位监军,倒也知道此时秘不发丧的好处。


    但是,他也没跟任何人商量,就派出亲兵,把这个重要消息急三火四地呈报临安了。


    给皇帝看的奏疏,当然不能用暗码。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他额外多派了些人……


    ……


    拓跋黑衣冷静下来以后,强抑着激动,吩咐士兵把宋军尸体全部处理掉。


    至于路上的血迹就不用管了。


    这个季节正是风沙大的时候,吹上一夜,什么血迹都看不见了。


    待把尸体全部抛进一里开外的密林之后,拓跋黑衣让人把宋军战士遗下的马匹也都带上,迅速撤离了原地。


    拓跋黑衣安排了人去撤走自己所有的游骑,他甚至没有等到自己的部下们回来,便匆匆赶回来了白马强镇军司,见到了祖儒大人拓跋厚。


    仅仅半个时辰之后,白马强镇军司便有一个个西夏驿兵策马狂奔而出。


    此时,已届黄昏,拓跋厚都没等到明日,连夜派出了诸多驿卒。


    他们分赴卓罗和南军司、西寿保泰军司、静塞军司、宣化甘肃军司而去。


    很快,在吴家军收缩兵力,进入防御状态的时候,周围各路西夏军队大多都只留下故布疑阵的空寨以应付宋军斥候,而其主力则轻装上阵,扑向零波山。


    曾任陇右都护的刘锜,此时正驻军在零波山下。


    ……


    大宋朝廷这边,已经接到了吴璘的紧急军书。


    吴璘缠绵病榻半个多月,苦苦挣扎,不肯断那一口气,只想为战机多赢取几分机会。


    只要他活着,军魂就还在,西军就有主心骨,如果能坚持到儿子吴挺归来接任那是最好不过。


    可惜,他没捱到那一天,来的也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侄子。


    来的不是吴挺,而是吴拱。


    吴拱是原四川宣抚使吴玠的长子,也是一员悍将。


    “绍兴和议”前夕,吴拱就是右武郎、泾原路兵马都监,后曾任后部同统制,阶、成、西和、凤州四州都钤辖兼成州知州。


    绍兴二十九年时,任枢密院副都承旨,利州西路驻札御前中军都统制、同时兼任阶、成、西和、凤州副都总管兼成州知州。


    不过,在朝廷制定对夏战略,先行整顿西军,也就是杨沅赴川的头一年,吴拱就被调离川峡地区,任湖北、京西制置使,成为大军中部军区的统帅。


    这时他的地位已经不逊于“绍兴和议”前的岳飞了。


    可见,赵瑗对吴家这些虎将还是非常器重的,唯一担心的就是他们世代镇守一地,久而久之,必成军阀。


    将他调离西军后,朝廷依旧是重用的,只是不给他滋生众多家臣式部将的机会罢了。


    接到吴璘病危的消息,朝廷这边也很慌。


    在这个时代,主帅个人的作用太大了。


    尤其是以这个时代落后的通讯条件,将在外,需要太多自行决断的事情。


    如果主帅出了问题,换个人上去,哪怕他有这个决断的能力,也没有这个令人信服的威望。


    这可是在打仗呢,那岂不是要出大问题?


    但,吴璘指名要他的儿子吴挺接任西路军统帅,还是让小皇帝甚为不喜。


    朝廷大臣对此也颇有微辞。


    不可否认,吴老将军是忠的,但私心也是有的。


    而且,他明显僭越了。


    你可以举荐何人继任,哪有你来指定的道理?


    当然,在此危急时刻能镇住这支大军的最合适人选,也的确得是吴家的人,还得是在吴家也甚孚人望者。


    但,不管是出于帝王威严,还是不想西军统帅世袭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朝廷都不想“放虎归山”,让吴挺去西夏。


    可是朝廷中能镇得住西军的老将不多了,而且刚死了一个吴璘,你就不怕再累死一个?


    这可是要十万火急赶去赴任的,再派个六十多的老家伙,只怕他跑到西夏就得累死。


    于是,魏相和晋王一商量,给小皇帝上了一个折衷的方案:把吴拱派回去。


    吴拱是吴玠的儿子,吴家军就是在吴玠手里壮大起来的。


    以他的资历、威望、身份,做这个西路军主帅,完全合适。


    而且,不会招来吴家人的激烈反弹。


    可是,这二十多年来,执掌吴家军的可是吴璘。


    叔侄再亲,那也没有父子亲。


    朝廷在此当口儿,绝对不敢冒险没有吴家背景的大将接掌帅印。


    但,又不想让吴家对于西军的掌控更进一步。


    这要是再让他们在西夏立下大功时,一番封赏下去,一个国中之国就彻底出现了。


    所以,便派出了缓冲式的人物:吴拱。


    这二十多年来,执掌吴家军的是吴璘,现在接掌吴家军的不是吴璘的儿子,而是他哥的儿子,多少能让吴家势力的稳固,会产生那么一点松动。


    当然,闹成郭家兄弟那样,再来个郭玉岫进这次告御状的事儿来,那也是朝廷绝对不想见到的。


    内中这个平衡的分寸,不得不说,魏良臣和赵璩,还是把握的相当不错的。


    吴拱接了圣旨,立即轻装出发,只率五百骑,日夜兼程奔向西夏,只希望能在叔父临终之前,见上他最后一面。


    只可惜,他还未出兰州,西夏群狼已经嗅着血腥味儿,恶狠狠地扑向了老将刘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甲申天变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奉打更人 记忆曝光:我被直播审判,全华夏泪崩了 牧者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