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奇书网 > 临安不夜侯 > 第796章 胜败兵家事不期

第796章 胜败兵家事不期

    刘锜驻军于零波山下,本来是要拔除驻扎此地的西夏军。


    这支西夏兵马约有九千人,以零波山为依托,凭据险要,背城为营。


    这样一支人马,如果放任不管,不管他兵发何处,一旦敌军下山,都会是他腹背之处的一个巨大隐患。


    所以虽然山高路险,壁石林立,刘锜还是决定先把这颗钉子拔掉。


    此后他再兵分两路,一路沿惟精山、杀牛岭一线,往赏移口、割踏寨逼近,进击威州。


    另一路由沿鸣沙河,先夺沙陀城,再攻应理城。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吴璘在祈连山战线上打的有声有色,能压住白马强镇、宣化甘肃、西寿保泰三大军司,牵制卓罗和南、西寿保泰、静塞三大军司。


    但是,刘锜正面左右有西夏嘉宁、祥桔两大军司,零波山上还有近万西夏驻军,而其腹背之后的西夏军,仿佛完全没有了宋军牵制似的,向他的后路疯狂包抄过来。


    最先与刘锜部接战的是西寿保泰军司约万余人的队伍。


    刘锜还以为是西寿保泰军司顶着吴家军的压力抽调精锐为自己当面之敌解围。


    刘锜马上派兵阻击,双方接战一昼夜,西夏白马强镇先头部队、卓罗和南主力部队便先后赶到了。


    消息报到刘锜的中军大营,刘锜顿觉不妙。


    凭他多年的战阵经验,吴家军那边一定是出了重大纰漏,否则西夏军无法也不敢抽调这么多军队过来。


    从地图上看,从侧翼和后路包抄过来的西夏军隐隐已成合围之势,这是要把他围困在零波山下。


    刘锜当机立断,马上下令全军交替撤退,向柔狼山一线转移。


    攻守之势,就此易也。


    柔狼山一带的西夏军已经被他歼灭,他打算移师此处,同样背山为营,据险而守,待了解清楚吴家军那边情况,再做行止。


    但是,从沙陀方向、惟精山方向,嘉宁军司和祥桔军司的西夏军也不计后果地冲了过来。


    西夏军也知道,吴璘之死,可能会让吴家军陷入一时的混乱,指挥系统瘫痪。


    但是这个过程应该不会太长,宋国方面必有后手,吴家军也不会坐视混乱局面继续。


    那份进奏大宋天子的奏疏上,落款是宣谕使赵婒。


    作为监军,他甚至能节制主帅。


    主帅既死,他就是全军最高统帅,此人就算刚刚赴任,也必然很快交接清楚,担负起指挥责任来。


    所以,西夏军必须抢这个时间差,不计牺牲、全员进逼,尽快吞掉刘锜部。


    到那时吴家军那边顺利完成交接,指挥系统恢复,也来不及了。


    只是,刘锜的反应太迅速了。


    刚刚察觉苗头,原本狼一般紧盯对手,步步进逼的刘锜,突然就像一头狡狐般逃窜开去。


    西夏骑兵数量超过宋军,机动能力更强,这也是刘锜选择柔狼山,而不选择平川谷地撤退的原因。


    撤军之中,再选择利于西夏骑兵冲锋的平川地带,那就真是找死了。


    饶是如此,撤退之路也是艰险重重。


    西夏军调动骑兵沿线阻止、侧击、追击,如群狼一般撕咬缠斗,拖滞着宋军行动速度。


    而其后,则有更多的“狼崽子”不断作为新鲜血液补充进来。


    刘锜反应虽快,还是难免在群狼的撕咬之下不断失血,步履艰难。


    如果就此下去,刘锜的八万大军就要被拖死在这里,直到群狼就位,进入最后的狩猎阶段。


    不过,深秋近冬,复杂多变的西夏气候,给了刘锜部一线生机。


    在刘锜部大军从零波山下转移,赶往柔狼山的过程中,中间有数十里的一片平川地带。


    这里本来是最利于西夏骑兵发挥他们的冲营破阵优势的地方。


    所以刘锜以车阵列于外,做好了准备经过一番惨烈厮杀,付出重大牺牲才能脱离这个死亡区域的准备。


    在他的预判中,经过这一路段,他的兵马或死或伤或流散,至少要损失四分之一。


    但是,适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两山之间这片平川谷地是风口,风势尤其猛烈,狂风卷着沙土,铺天盖地,宛如沙尘暴一般。


    从南线追击过来的西夏军各路骑兵顶着飞沙走石,根本难以寸进。


    其实宋军这边也不好受,飞沙弥漫中,部伍相失,营阵大乱,边行军边防御的阵形已经不复存在。


    只不过,这种最好的踹营冲阵的机会,南线西夏骑兵也用不上了。


    从惟精山方向赶来的西夏骑兵是背风冲锋,倒是占了天时。


    只是,这路兵马人数太少。


    而且狂沙漫天的恶劣天气,他们本来也不用冲阵,宋军防御阵形已经被沙尘暴给冲毁了。


    可他们一旦杀入宋军阵营,马上就从背风冲锋陷入和宋军一样的尴尬局面,优势全无了。


    而骑兵一旦失去机动力,其战斗力还不如步兵呢。


    刘锜麾下大将葛珣亲自率领刀斧手斩马腿,刺骑兵,将这支忘乎所以贸然杀入宋军队伍的西夏骑兵歼灭。


    待全军成功转移至柔狼山,据险而守时,风暴天气尚未完全止歇。


    刘锜点检损失,此番转移,损失战将九员,九千四百余人不知所踪,结局不外乎是被杀、被俘和风沙之中走失。


    最糟糕的是粮草,风暴之中,大量粮车被遗弃于途。


    这不仅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后勤压力,来不及焚毁的粮车落入敌军之手,还会大大缓解西夏军的后勤压力。


    好在主力部队得以保全,刘锜便依托柔狼山脉,将全军分为六部,分别驻扎在大青峰、南泉峰、北嶂峰、大烟墩峰、青砂岘峰、黄家屲峰六处山上。


    诸军首尾相顾,互为奥援。


    最先追击过来的西夏兵以骑兵为主,这种地形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于是就地扎营,防止宋军继续转移,静候后续部队陆续抵达。


    ……


    负责祈连山一线的吴家军是在老帅吴璘过世的第四天,发现情况不对的。


    这几天西夏军一直没有对他们采取攻势。


    此前宋军意图很明显,沿祈连山继续西进,夺取凉州,进逼甘州。


    西夏主要城镇区,就集中在北向的贺兰山下河套平原域,以及西向的祈连山下的河西走廊区域。


    吴家军一路攻营拔寨,不管是把凉、甘、肃、瓜沙这河西走廊一线全部占领,还是卡在甘州或肃州,都会切断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的联系。


    两者之间虽有广袤区域,却是两座大沙漠,这会切断西夏两大政区的联系。


    所以,西夏对于吴家军的攻势不能不救,不能不战,不能不阻。


    但是这几天宋军勤筑工事、收缩兵力,巩固已占区域,西夏军却很配合地没有主动袭扰。


    这种反常行动,自然引起了吴家军的警惕。


    宣谕使赵婒虽不知兵,还为西夏军的安静沾沾自喜,但军中实不乏名将。


    于是,他们加派斥候,进行侦察,终于在第四天勘破了真相。


    附近西夏军司大营,每日照常有军士巡弋,也照常有斥候游骑出动,营中灶火也没有减少……


    远远看去,每天埋锅造饭的烟火,还是那么多。


    但是,他们的主力早就不见了。


    西夏军主力去了哪里?


    这个答案,每个将领都心中有数。


    但是,西夏军为何能果断抽调大军,集中优势兵力去围歼刘锜部?


    难道这几天的收缩和防御,被西夏军窥破了真相?


    然而,如果说是吴家军稳扎稳打,因为冬季即将来临,不想把战线拖的太长,所以采取守势不再进逼,也是说的通的。


    西夏军为何如此笃定?


    赵婒坐在上首,听着将领们反复推敲,忽然脸色一变。


    他蓦然想到了自己给天子的奏章,难道……


    不,不会的。


    赵婒心中忽地涌起一阵巨大的恐慌。


    他不敢说出自己派人以奏章的方式,向朝廷汇报了吴帅病逝的消息。


    不说,这个秘密还有可能成为秘密,说了,一旦刘锜部因此遭受重创,他就完蛋了。


    自从大宋恢复了太祖时期的“皇宋刑统”,士大夫的免死特权不再,如此严重的失误,他会被砍头的。


    赵婒忍不住站了起来:“诸位,如今看来,我军虽秘而未宣,但吴帅病逝的消息,还是被西夏军侦知了。


    所以趁我三军无帅,利用西夏骑兵机动之优势,抽调重兵,围剿刘锜将军所部去了。


    如今我们不能确定他们已经离开几天,刘锜将军那边情形如何,如今该何去何从?”


    众将领一听,也是纷纷献策,各抒已见。


    一部分将领认为,刘锜将军战阵经验丰富,不会轻易陷入敌军包围圈。


    如今趁着西夏军主力去了北线,他们应该趁机继续西进,夺取甘凉二州。


    一则,可以“围魏救赵”,逼迫西夏军回返。


    二则,甘、肃二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所以这两座大城屯粮最多,哪怕只是攻下一座,也能确保宋军在此过冬。


    而另一些将领,则建议放弃即将到手的凉州,退守乐州、兰州、会州一线。


    如此,一方面接应刘锜军后路,一方面守住进击西夏的门户。


    这样一来可以大为减轻后勤运输压力,避免拿不下甘州,又被断了粮道的危险。


    又能接应刘锜部,避免刘锜部孤立无援,被敌全歼。


    如果刘锜部一旦被歼灭,西夏大军全部反扑过来,后路断绝,就算占了肃州,粮草不绝,就一定守得住吗?


    两种意见其实各有各的道理,也不能说谁就一定对或一定错。


    对与错,要看未来局势的变化,而未来局势如何演变,充满着变数,谁也无法确定。


    这个时候,就得主帅拿主意了。


    是行险,还是行稳。


    军前宣谕使赵婒思量许久,决定……


    行险。


    他担心就是因为他的疏忽,暴露了老帅吴璘病逝的消息。


    他考虑到新任主帅尚未就任,他就是三军统帅。


    如果此时弃守吴璘已经夺取的诸多堡寨,放弃唾手可得的凉州,退守兰州会州一线,再熬过一个漫长的冬季……


    那么他赴任之后给朝廷看到的,就是一系列的无能和惨败。


    不管是为了弥补他可能犯下的错误,还是新官上任必需要有的表现,他都需要一份闪亮的战绩交上去。


    夺取凉、甘二州,就是他递交给朝廷的一份闪亮战绩。


    哪怕刘锜部遭受重创的原因真是因为他的疏漏,如此显赫的战绩,也可以弥补他的过失了。


    所以,赵婒下了决定,弃守为攻,先夺凉州,再夺甘州,将西夏一切为二。


    此时,吴拱刚刚赶到兰州。


    而西夏的三大王牌,铁鹞子、步跋子、泼喜兵,在收到拓跋厚的紧急军书之后,也被李仁孝和任得敬派出了兴庆府,出青铜峡,沿鸣沙河,滚滚而来。


    杨沅这边,既然明确了固守陕川门户,重点谋略西夏的战略,他打算在接收了最新一批火器弹药和冬服之后,便移师天水。


    天水距离西夏更近,如此可以释放一个更明确的讯号:宋国的战略意图在西夏。


    这样可以减轻陕西金军的心理压力,避免暴发全面战争,让大宋两面开战。


    同时,如果他要接应入夏作战的宋军,也就更便利一些。


    风从北来,天已凉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甲申天变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奉打更人 记忆曝光:我被直播审判,全华夏泪崩了 牧者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