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奇书网 > 大明:最后的咸鱼太子 > 第24章 能否请皇兄归京

第24章 能否请皇兄归京

    关于那条小路上的战斗,朱慈烺已有所知悉,火器局损失了十余名成员。


    对此,朱慈烺十分重视,对牺牲者的家属给予了妥善照顾。


    目前人员短缺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幸而天雄军短期内不缺火铳及其他装备。


    “殿下驾临。”赵掌司见朱慈烺到来,连忙上前行礼。


    “不必多礼,我只是来告知一声,我们即将出发,你们的火铳亡国是否准备充足?”朱慈烺询问道。


    “殿下尽可宽心,我们的库存足以支持您的行程。”赵掌司信誓旦旦地说道。


    “如此甚好。”朱慈烺原本打算稍作视察便离开。


    不曾想,赵掌司接着说道:“殿下,王师傅那边好像有了些新进展,要不要过去看看?”


    “当然愿意。”朱慈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曹彰本欲提醒火器锻造房可能存在危险,但想到朱慈烺的性格,最终选择了沉默。


    再危险又能比得上战场上危险?


    火器局的锻造室由石块砌成,比京城的同类设施更为宽敞明亮,通风良好,设有专门的排风系统。


    遗憾的是,现有人数仅为京城时期的一半。


    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熔炉旁忙碌,零部件的组装则在另一间石屋中进行。


    王二手持夹具,像是将某些部件放入水中冷却后再取出。


    当他抬头看见朱慈烺时,脸上洋溢着喜悦。


    “殿下,我研制出了一件小玩意儿,可以安装在火铳上,非常稳固,底部还设计了一个插槽,便于装填亡国。”王二激动地说道。


    朱慈烺原本没料到王二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此出色,仅仅一天的时间,就已经初步完成了样品。


    “火铳。”朱慈烺说道。


    王二的助手动作迅速地递上一把火铳给朱慈烺。


    站在一旁的王二,将这个物件精准地嵌入火铳的枪管中。


    无论是长度还是契合度,都非常完美。


    这个小部件其实是由两块椭圆形的零件组成,上面的椭圆插入枪管,下面的椭圆则嵌入另一处。


    看似简单,在缺乏精密机械的时代,工匠只能靠双手亲自打磨。


    手工的复杂程度不言而喻,而且枪管与椭圆部分能够严丝合缝地结合。


    “如果不小心做小了,导致枪管或另一部分插不进去该怎么办?”朱慈烺提出了第一个疑问。


    “我会尽力做到最好。”王二自信满满地说。


    “难道所有人的火铳都要由你一人来制作吗?况且,人难免出错,你能保证自己永不失误,但别人呢?”


    “太子饶命……”王二赶紧说道。


    朱慈烺无奈道:“我并非追究你的过错,这是客观事实,我只是想提出这个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解决。”


    王二抓了抓头,短时间内或许难以想出有效的方案。


    然而,朱慈烺却说:“这两块椭圆体都是封闭的,要是不让它们完全闭合,而是留一道缝隙,这样零件就有了弹性,即便尺寸略小,用力也可以将其撑开,你觉得这种方式可行吗?”


    王二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殿下英明,即使尺寸稍大也能调整贴合,这个设计太巧妙了。”王二兴奋地说道。


    ---


    王二兴冲冲地继续改进手中的小部件,而朱慈烺则注意到旁边的炮筒。


    几人仍在组装,还有一些零件尚未完成。


    看来,神机大炮是无法带走了。


    确认火器局一切正常后,朱慈烺向孙鹏告辞。


    自晋王被捕、原总兵李祥入狱后,如今整个太原府的事务全由孙鹏接管。


    朱慈烺没时间参与具体管理,最多给对方指个大致方向。


    不过,这也让孙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一年府尹任期结束,朱慈烺总算真正掌握了府尹的权力。


    孙鹏毕恭毕敬地对朱慈烺说:“太子殿下请多加小心。”


    朱慈烺点头回应:“火器局的事还请你多多费心,这关系到我们能否赢得这场战争。”


    孙鹏拍着胸膛保证:“殿下放心,在我这儿绝不会出问题。”


    尽管不清楚孙鹏心中真实的想法,但近两个月,朱慈烺已看出此人确实有志向有所作为。


    目前看来,太原与开封两座城市已完全落入朱慈烺掌控之中。


    传闻中,这两地如今成为大明境内治安最佳的城市。


    许多灾民纷纷向这里迁移。


    开封的周奇峰虽非正式府尹,但朱慈烺赋予其相应权限,推动农业发展。


    过去府尹家族及亡国污吏占有的土地已被重新分配。


    不过,朱慈烺并非直接赠予灾民土地,而是采用租赁形式。


    耕种者需上交一半收成,且由官方监督,避免了土地被随意侵占。


    太原同样如此,先前参与修建外城的灾民不仅获得土地,还被授予本地居民身份。


    这些土地同样以租赁形式提供,每年需缴纳一半收成。


    在明末,这样的条件堪称优厚。


    无论是原有居民还是新迁入的灾民,都觉得生活有了希望。


    民众如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旦对未来充满期待,便会努力维系自身生活。


    如此一来,大明政权便稳固如山。


    部分家庭有余力者甚至萌生从军念头,渴望加入天雄军,随太子征战沙场。


    可惜,天雄军的招募标准较高,当前尚未达到扩编阶段。


    不过,他们已参加地方民兵组织,接受基础训练。


    日后若朱慈烺需要,这些人可迅速补充天雄军空缺。


    这是朱慈烺对这两座城市现阶段较为满意的状态。


    如今,太原与开封步入正轨,朱慈烺准备动身前往湖广,考察历史上那株墙头草左良玉的真实面目。


    正午时分,天雄军已整齐列阵完毕。


    他们收拾好行装,拿起各自的兵器,再度踏上向西的征途。


    ……


    夜幕降临,乾清宫内的灯火依然明亮如初。


    他依旧埋首案前,不知疲倦地审阅奏章,宛如一头勤勉的老黄牛。


    曹正淳在一旁侍立,掌灯、递茶、送水。


    桌上的茶盏已经换了六回,可他一口未沾。


    终于,曹正淳忍不住轻声劝道:“陛下,不妨饮些茶水。”


    他这才缓缓抬眸,眨了眨眼。


    古代近视者少之又少,毕竟读书人不多。


    但他显然视力不佳,有些疑惑地说:“朕的眼力越发模糊,不知我大明能否渡此劫难。”


    “陛下无需忧虑,有您这般励精图治,又有太子横空出世,大明必无忧矣。”曹正淳宽慰道。


    “呵,也只有你肯说这话安慰我。”他淡然一笑。


    然而脑海中,却不由自主浮现出朱慈烺的模样。


    自从那次朝会后,朱慈烺仿佛脱胎换骨。


    思索良久,他恍然明白,朱慈烺如今正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己。


    朱慈烺做了许多事,都是他想做却不敢尝试的。


    而今,朱慈烺替他完成了这一切。


    他既感恐惧,又觉兴奋。


    他不清楚这些决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但他也清楚,若不迈出这一步,大明的困境便无法扭转。


    开封与太原的变化,他心中有数,尽管范复粹在小朝会上屡次指责朱慈烺胡作非为、强占田地、违背礼法。


    然而,如今开封再无饥民,每位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虽谈不上安居乐业,至少生活趋于平稳,他们不再忍饥挨饿,远离战乱,也未见不公之事。


    因为那些制造不公者,已被朱慈烺尽数斩杀。


    短短两月间,几乎所有大明灾民皆知,只要前往开封或太原,便可存活,不必滞留京城。


    这就是改变,从昔日满目疮痍的大明,到如今隐隐复苏的迹象。


    他笑了笑,啜了一口茶,重新伏案批阅奏折。


    忽然,门口出现了一抹身影。


    曹正淳赶紧出去探查,随后入内禀报:“陛下,坤兴公主求见。”


    那人略作思索,开口道:“让她进来吧。”


    在所有人心里,最受重视的是朱慈烺,大明的储君,这一点尽人皆知。


    但若问起最喜欢的小孩是谁,答案毫无疑问是坤兴公主朱媺娖。


    见到心爱的女儿,那人的心情也舒缓了许多。


    “媺娖,何事前来?”面对女儿,他的语调已变得温和。


    朱媺娖神色略显忐忑,她缓缓上前,似是不敢直视那人。


    然而,不知想起了什么,她终于鼓足勇气抬起头,凝望着那人,轻声说道:“父皇,女儿有事相告……”


    那人带着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女儿,静候后续。


    许久,朱媺娖才续道:“父皇,女儿愿往边疆和亲,能否请皇兄归京……”


    听闻此言,那人先是一怔,继而面色阴沉。


    不知从何时起,朝廷之上,百官所议皆是朱慈烺。


    外界百姓热议的也是朱慈烺,就连方才批阅的奏折内容同样围绕朱慈烺展开。


    如今,连自己的女儿也提及朱慈烺。


    这算什么?莫非自己这个天子竟被忽视了?


    “所以,你是为你的皇兄求情而来?”那人冷哼一声。


    尽管那人最爱朱媺娖,但她并不常与皇帝父亲相见。


    每次会面,她都带着几分畏惧。


    听到这样的质问,朱媺娖心中更添惊恐。


    她甚至想要转身逃开,可想到自己已年满十一,有些责任不得不担当,朱媺娖决定坦然面对。


    “父皇,皇兄在外领军征战,母后终日愁眉不展,长此以往,母后定会病倒,因此,女儿恳请父皇召回皇兄……”这是头一次,朱媺娖与父亲如此长谈。


    那人脸色阴沉,并非因朱媺娖的行为而怒。


    而是因为近来众人目光全聚焦于朱慈烺,而他作为大明皇帝却遭冷落。


    没错,他是在闹脾气。


    于是,他生硬地说道:“此事是他自行请缨,称不扫平叛军便不归,既是他亲口承诺,我又怎能轻易召他回京?”


    “可是父皇...”


    朱媺娖话未说完,便被亡国按下:“够了,夜已深,朕要歇息,若无要事,你也早些回去休息。”


    “坤兴公主,请吧。”曹正淳上前说道。


    见父皇如此决绝,朱媺娖虽面皮薄,也只能带着失落离开乾清宫。


    刚走出几步,身旁忽然冒出个孩童。


    “皇姐,情形如何?”来者是朱媺娖同父异母的弟弟,朱慈炯。


    朱媺娖摇了摇头,叹口气道:“父皇不肯松口。”


    “那怎办?自皇兄走后,母后整日愁眉不展,我不愿再见她这样。”朱慈炯一脸苦恼。


    “我也一样,但似乎没别的法子。”朱媺娖清楚,这事怕是悬了。


    朱慈炯回自己住处,朱媺娖则去了坤宁宫。


    她本欲向母后问安,可到了宫门前,发现周皇后正在佛像前祷告。


    她明白,母亲是在为皇兄祈福。


    此刻,朱媺娖心中萌生一大胆念头——出宫寻兄。


    封建社会,人人皆受礼法拘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甲申天变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奉打更人 记忆曝光:我被直播审判,全华夏泪崩了 牧者密续